【出处】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1.陶弘景:草蒿,处处有之,即今青蒿,人亦取杂香菜食之。
2.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云,青蒿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,高四尺许,四月、五月采苗,日干,江东人呼为卂蒿,为其臭似卂北人呼为青蒿。
3.《本草图经》:青蒿,今处处有之。春生苗叶,至夏高三、五尺,秋后开细淡黄花,花下便结子,如粟米大,八、九月间采子,阴干。根、茎、子、叶并入药用,干者炙作饮香尤佳。
【别名】蒿子、臭蒿、香蒿、苦蒿、臭青蒿、香青蒿、细叶蒿、细青蒿、草青蒿、草蒿子
【来源】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秋季花盛开时采割,除去老茎,阴干。
【原形态】
①青蒿,又名:香蒿(《说文》)。
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30~150厘米,全体平滑无毛。茎圆柱形,幼时青绿色,表面有细纵槽,下部稍木质化,上部叶腋间有分枝。叶互生;2回羽状全裂,第1回裂片椭圆形,第2回裂片线形,全缘,或每边1~3羽状浅裂,先端尖,质柔,两面平滑无毛,青绿色。头状花序排列成总状圆锥花序,每一头状花序侧生,稍下垂,直径约6毫米;总苞半球形,苞片3~4层,外层的苞片狭长,内层的卵圆形,边缘膜质;花托外围着生管状雌花,内仅雌蕊1枚,柱头2裂;内部多为两性花,绿黄色,花冠管状,雄蕊5枚,花丝细短,雌蕊1枚,花柱丝状,柱头2裂,呈叉状。瘦果矩圆形至椭圆形,微小,褐色。花期6~7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长于河岸、砂地及海边。分布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江苏,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地。
②黄花蒿,详黄花蒿条。
以上植物的根(青蒿根)、果实(青蒿子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态环境:生于旷野、山坡、路边、河岸等处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。
【栽培】
青蒿喜温暖湿润气候,不耐阴蔽,忌涝。种子发芽温度8-25℃。愉阳光充足,疏松肥沃,富含腐殖质,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。
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。种子繁殖:分枝播法和育苗移栽法。直播法,于3-4月将种子与细沙混合后,按行株距30cm×20cm开穴播种。育苗移栽法,于2月育苗,撒播,苗高10-20cm时移栽。但费工多,生产上较少应用。分株繁殖:3-4月挖掘老株,分株移栽,每穴1-2株,覆土压实,浇水。赤可用自繁方法。
田间管理 幼苗期要及时除草,施稀人粪尿,采收嫩销后,加强田间管理。一般每年中耕除草2-3次,并结合施人粪尿2-3次。
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菌核病、根腐病。虫害有蚜虫、蚂蚁、地老虎等为害。【性状】
本品茎呈圆柱形,上部多分枝,长30~80cm,直径0.2~0.6cm;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,具纵棱线;质略硬,易折断,断面中部有髓。叶互生,暗绿色或棕绿色,卷缩易碎,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,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,两面被短毛。气香特异,味微苦。
①青蒿的干燥全草,长约60~90厘米。茎圆柱形,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,有纵向的沟纹及棱线,全体无毛,质轻,易折断,断面呈纤维状,黄白色,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。叶片部分脱落,残存的叶皱缩卷曲,绿褐色,质脆易碎。气香,味微苦。以质嫩、色绿、气清香者为佳。
②黄花蒿的干燥全草详黄花蒿条。
【鉴别】
取本品粉末3g,加石油醚(60~90℃)50ml,加热回流1 小时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正己烷30ml使溶解,用20%乙腈溶液提取3 次,每次10ml,合并乙腈液,蒸干,残渣加乙醇0。5ml 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青蒿素对照品,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(附录Ⅵ B)试验m.nczfj.com/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石油醚(60~90℃)-乙醚(3:2) 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10%硫酸乙醇溶液,在105℃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,置紫外光灯(365nm) 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【化学成份】青蒿含有苦味质、挥发油和青蒿碱、维生素A。
【药理作用】
青蒿水浸剂(1:3)在试管内对某些皮肤真菌有些抑制作用。其乙醇提取物在试管内对钩端螺旋体的抗菌浓度为7.8毫克/毫升,效力与连翘、黄柏、蚤休相似,而弱于黄连、荔枝草、黄芩与金银花。
【炮制】
青蒿:拣去杂质,除去残根,水淋使润,切段,晒干。鳖血青蒿:取青蒿段,置大盆内,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,拌匀,稍闷,待鳖血吸收后,入锅内文火微炒,取出,晾干。(每青蒿段100斤,用活鳖200个取血)
【性味】
苦微辛,寒。
①《本经》:味苦,寒。
②《本草正》:味苦微辛,性寒。
③《本草求寡》:味甘微辛,气寒,无毒。
【归经】
入肝、胆经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入脾、胃。
②《纲目》:少阳、厥阴血分。
③《本草新编》:入胄、肝、心、肾四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
清热,解暑,除蒸。治温病,暑热,骨蒸劳热,疟疾,痢疾,黄疸,疥疮,瘙痒。
①《本经》:主疥瘙痂痒,恶疮,杀虱,留热在骨节间,明目。
②《唐本草》:生按敷金疮,大止血,生肉,止疼痛。
③《食疗本草》:益气,长发,补中,明目,煞风毒。治骨蒸。烧灰淋汁,和石灰煎,治恶疮瘢靥。
④《本草拾遗》:主妇人血气,腹内满,及冷热久痢。秋冬用子,春夏用苗,并捣绞汁朋。亦暴干为末,小便冲服。如觉冷,用酒煮。
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长毛发,发黑不老,兼去蒜发,心痛热黄,生捣汁服并敷之。泻痢,饭饮调末五钱匕。
⑥《滇南本草》:去湿热,消痰。治痰火嘈杂眩晕。利小便,凉血,止大肠风热下血,退五种劳热,发烧怕冷。
⑦《纲目》:治疟疾寒热。
⑧《本草新编》:退暑热。
⑨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治小儿食积,洗疥癞。
⑩《医林纂要》:清血中湿热,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。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【附方】
①治温病夜热早凉,热退无汗,热自阴来者:青蒿二钱,鳖甲五钱,细生地四钱,知母二钱,丹皮三钱。水五杯,煮取二杯,日再服。(《温病条辨》青蒿鳖甲汤)
②治少阳三焦湿遏热郁,气机不畅,胸痞作呕,寒热如疟者:青蒿脑钱半至二钱,淡竹茹三钱,仙半夏钱半,赤茯苓三钱,青子芩钱半至三钱,生枳壳钱半,陈广皮钱半,碧玉散(包)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通俗伤寒论》蒿芩清胆汤)
③治骨蒸劳,体瘦、发渴、寒热:青蒿一斤(取叶曝干,捣罗为末),桃仁一斤(酒浸,去皮尖,麸炒令黄.研烂),甘草半(五)两(生捣罗为末)。另以童子小便三斗,于瓷瓮中盛,于糠火上煎令如稀饧,却倾于铜器中,下诸药,又于糠火上煎,以柳木篦搅之,看稀稠得所,候可丸,即丸如梧桐子大,以粗疏布袋盛。每日空心温童子小便下三十丸,日晚再服。(《圣惠方》青蒿圆)
④治劳瘦:青蒿(细锉)嫩者一升,以水三升,童子小便五升,同煎成膏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丸,温酒下,不以时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青蒿煎)
⑤治虚劳,盗汗、烦热、口干:青蒿一斤,取汁熬膏,入人参末、麦冬末各一两,熬至可丸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食后米饮下二十丸。(《圣济总录》青蒿丸)
⑥治疟疾寒热: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渍,绞取汁,尽服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⑦治虚劳久疟:青蒿捣汁,煎过,如常酿酒饮。(《纲目》青蒿酒)
⑧治温疟痰甚,但热不寒:青蒿二两(童子小便浸焙),黄丹半两。为末。每服二钱,白汤调下。(《仁存堂经验方》)
⑨治少阳疟疾,暮热早凉,汗解渴饮,脉左弦,偏于热重者:青蒿三钱,知母二钱,桑叶二钱,鳖甲五钱,丹皮二钱,花粉二钱。水五杯,煮取二杯。疟来前,分二次温服。(《温病条辨》青蒿鳖甲汤)
⑩治赤白痢下:青蒿、艾叶等分。同豆豉捣作饼,日干。每用一饼,以水一盏半煎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蒿豉丹)
⑾治暑毒热痢:青蒿叶一两,甘草一钱。水煎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)
⑿治阑尾炎、胃痛:青蒿、毕拨等量。先将青蒿焙黄,共捣成细末。早、午、晚饭前白开水冲服,每次二克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⒀治酒痔便血:青蒿(用叶不用茎,用茎不用叶)为末,粪前(便血用)冷水、粪后(便血用)水酒调服。(《永类钤方》)
⒁治鼻中衄血:青蒿捣汁服之,并塞鼻中。(《卫生易简方》)
⒂治聤耳脓血出不止:青蒿捣末,绵裹纳耳中。(《圣惠方》)
⒃治牙齿肿痛:青蒿一握,煎水漱之。(《济急仙方》)
⒄治蜂螯人:青蒿捣敷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⒅治金疮扑损:㈠青蒿捣封之。㈡青蒿、麻叶、石灰等分。捣和晒干,临时为末搽之。(《肘后方》)
【各家论述】
①《本草新编》:青蒿,专解骨蒸劳热,尤能泄暑热之火,泄火热而不耗气血,用之以佐气血之药,大建奇功,可君可臣,而又可佐可使,无不宜也。但必须多用,因其体既轻,而性兼补阴,少用转不得力。又青蒿之退阴火,退骨中之火也,然不独退骨中之火,即肌肤之火,未尝不共泻之也,故阴虚而又感邪者,最宜用耳。又青蒿最宜沙参、地骨皮共用,则泻阴火更捷,青蒿能引骨中之火,行于肌表,而沙参、地骨皮只能凉骨中之火,而不能外泄也。
②《本经逢原》:青蒿亦有两种,一种发于早春,叶青如绵茵陈,专泻丙丁之火,能利水道,与绵茵陈之性不甚相远;一种盛于夏秋,微黄似地肤子,为少阳、厥阴血分之药,茎紫者为良。
③《重庆堂随笔》:青蒿,专解湿热,而气芳香,故为湿温疫疠要药。又清肝、胆血分之伏热,故为女子淋带、小儿痉痢疳匿神剂,《本草》未言,特为发之。
【出处】出自《中药志》【别名】全皮、前皮(《中药志》),小柳拐、山救驾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【来源】为木犀科植物黄素馨的根。全年可采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黄素馨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Jasmi...
【别名】石生繁缕(植物名),石灰草,小伸筋草。【植物形态】接筋草是蔓生草本。茎基部匍匐,纤细,上部半直立,高达1米许,髓部绵软有强力,不易折断。叶对生,卵状长圆形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至近圆形。聚辙花序顶生,疏松;萼片5,长圆状披针...
【别名】青龙筋。【植物形态】捆仙丝是多年生缠绕藤本。茎细弱,多分枝,绿色。叶对生,狭披针形,长3—4.5厘米,宽5—10毫米,全缘;叶柄短,长2—3毫米。辙形花序腋生,具少数花朵;花冠钟形,淡绿色。菩荚果纺锤形,长4&mda...
见血飞 【别名】刺异叶花椒(植物名),刺三加,红三百棒。【植物形态】见血飞是灌木或小乔木,高2—6米,具稀疏的皮刺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具3—5小叶;小叶片宽卵形至长圆形,长4一12厘米,宽2—5厘米,革质,边缘有针刺...
【别名】飞龙掌血(植物名),白三百棒,大救驾(太白),见血而亡(镇巴),见血飞(镇坪、太白山)。【植物形态】三百棒是灌木。茎直立,高2—3米;枝有明显的皮孔及下弯的钩刺。叶互生,掌状3出复叶;小叶片长椭圆形,长4一7厘米,宽1.3&m...